新闻中心

乌镇戏剧节:以艺术为切口激活小镇文化

发布时间: 2022-11-01 来源: 环球旅讯

古镇不应成为一个用来怀旧的标本,真正的活力来源于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乌镇戏剧节则是乌镇打造的最核心的文化产品。

前言

2013年,乌镇戏剧节由陈向宏、黄磊、赖声川、孟京辉共同发起,历经八年的发展,乌镇戏剧节早已在国际上建立了属于本国的文化品牌,不仅掀起了让全世界戏迷为之沉醉的精神盛宴,更为国内文旅融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参考范例。

在第九届乌镇戏剧节开幕之际,本文从戏剧场所、演绎生态及文化产品三方面浅析乌镇戏剧节的发展经验,以期探索古镇资源与戏剧文化的共生之路。

乌镇戏剧节的缘起

从1999年至今,乌镇经历了观光小镇到度假小镇再到文化小镇的转变,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乌镇运营者对于如何形成差异化资源产品与精神形态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止。

自2004年西栅景区建成以来,乌镇由传统观光型古镇逐渐转化为满足休闲观光,度假住宿、会议会展等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度假古镇,实现了由乌镇1.0到乌镇2.0的蜕变。2013年,乌镇举办了为期11天的首届戏剧节,将具有独特气质的戏剧与古镇建设相结合,并在短短几年内发展为国内外演艺小镇的代表,文化小镇的乌镇3.0至此逐渐深入人心。

小镇环境与戏剧场所的融合

与国内外其它戏剧节相比,乌镇戏剧节的一个鲜明特点在于充分利用乌镇独一无二的人文与自然环境,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与场所,分别设置室内剧场及室外公共表演空间。

小镇环境为乌镇戏剧节提供了枕水人家独有的历史底蕴与江南意境,与此同时,戏剧元素也融入了小镇的桥头巷陌,不仅拓展了小镇的文化内涵,也将戏剧深深嵌入了小镇的文化生活之中。

(1)室内剧场

乌镇戏剧节的室内剧场设计强调戏剧表演空间与江南水乡小镇在功能与美学上的融合。标志性的乌镇大剧院以并蒂莲为外观形态,将室内剧场与室外空间相结合,形成由十余个功能各异的剧场舞台所组成的戏剧空间集群。

“水上戏台”国乐剧院、沈家戏园、秀水廊剧院、蚌湾剧场等传统剧院各具特色,场景化的江南文化与中外前沿的戏剧相互碰撞,迸发出别样的观剧体验。

(2)室外公共舞台

乌镇戏剧节的演出场所兼具专业性与多元化,小镇西南部的露天水剧场建于水池中央,阶梯观众席呈扇形展开,俯瞰舞台全貌;舞台背后连绵的古建筑群巧妙地将自然人文景观与舞台背景融为一体;而舞台上残破的马头墙与断桥则与水面和灯光交相辉映,不知不觉间成为了戏剧的一部分。

除了大小功能形态各异的剧场,西栅的老街、廊桥、巷陌、广场等每一处角落都是浑然天成的舞台。

2020年,戏剧节因疫情停摆推迟,乌镇仍然依托 “戏剧”这一概念,推出“戏剧新生活”综艺节目,其中最令笔者惊艳的当属以似水年华红酒坊为舞台的沉浸式戏剧《邂逅·似水》,一段关于爱与宿醉的故事在一间酒吧的桌子前发生,游客在不经意间走进了戏剧,而演员又在戏剧的尾声如游客般隐入人群。

小镇是戏剧化的舞台,每个身处其中的人皆为戏中人。从踏入乌镇的那一刻,就仿佛置身于戏剧的乌托邦,一步一景皆是戏,来自各地的游客共同见证了戏剧艺术在这座拥有1300年历史的舞台上的汇聚、碰撞与共生。

戏剧演绎生态的营造

不同于传统的戏剧节形式,乌镇戏剧节由特邀剧目、青年竞演、古镇嘉年华、小镇对话、戏剧市集等单元组成,容纳不同受众人群,不仅营造了属于专业戏剧人的精神殿堂,更为普通大众提供了与戏剧发生联系的纽带,通过多元演绎生态的营造,探索既彰显戏剧IP,又能贴合小镇实际与小镇文化共生的发展道路。

(1)特邀剧目

特邀剧目是由主办方邀请众多海内外知名剧目来此展演的活动单元。戏剧节每年的轮值主席会将一个中国汉字设定为当年的戏剧主题,并按主题挑选剧目,其中所选剧目不局限于经典剧目,而是以包容的态度容纳不同戏剧形式,通过主题的选定,经典与先锋的碰撞,为观众带来独一无二的观影体验。

(2)青年竞演

乌镇戏剧节鼓励青年戏剧家与原创作品的加入,通过对参赛作品的筛选,最终脱颖而出的戏剧作品会获得在蚌湾剧场竞演的机会。青年竞演为年轻的戏剧人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而青年戏剧人的思维与活力也为小镇文化的创新增添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3)小镇对话

作为乌镇戏剧节中最有“营养”的单元,小镇对话以座谈的形式邀请导演、编剧、媒体人等戏剧从业者探讨当下热门的或颇受争议的戏剧话题。与此同时,小镇对话也搭建起了戏剧家与观众之间的沟通平台,在现场聆听“艺术大咖”畅谈戏剧亦或是戏剧之外的人生,不断增加对戏剧的感悟,拉近与艺术家之间的距离。

(4)古镇嘉年华&戏剧市集

戏剧的边界从来不会被剧场与舞台所限,古镇嘉年华、戏剧市集是乌镇戏剧节在剧目、竞演及对话以外的戏剧延伸。天马行空的艺术装置、随处可见的街头游行与表演、丰富多样的文艺与美食市集......在乌镇戏剧节期间,戏剧元素充斥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以艺术为切口激活小镇文化

乌镇戏剧节作为乌镇打造的核心文化产品,它的长期举办不仅提高了乌镇旅游的文化品格,更为乌镇营造了一个具有艺术集聚效应和市场消费潜力的长效发展平台。如今的乌镇文化产品已从戏剧节延展至更宽广的艺术文化领域,其成长也为特色小镇建设以及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一种参考:如何依托艺术产品激活小镇文化生态?

(1)文化品牌在地化

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一定要立足本土需求,依托本土文化生态,提炼文化内核,从而有力地带动当地的文化旅游及消费。在乌镇戏剧节的筹办初始,发起人参照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的理念,并结合乌镇自身的文化基础,决定打造一个“普世而小资的戏剧乌托邦”,并在戏剧展演与艺术孵化的过程中探索出戏剧艺术与文化品牌共生发展的路径。

戏剧是活态的在地艺术,乌镇戏剧节的成功打造,不仅为小镇带来了区别于其他古镇产品的文化气息,还促进了小镇由“度假乌镇”向“文化乌镇”的品牌形象转变。与此同时,在乌镇强大文化品牌的带动下,乌镇戏剧节得以不断完善,逐渐成为与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及柏林戏剧节等齐名的国际一流戏剧节。

(2)受众群体精准化

陈向宏总裁曾谈到,他在上海看话剧《暗恋桃花源》时,发现看话剧的观众和来乌镇休闲度假的游客有着很高的相似度,基本都是年轻白领。乌镇的“游客”与戏剧节的“观众”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因此,乌镇戏剧节将用户画像精准的锁定在了注重文化品格的年轻中产阶层,集中吸引这类群体,迎合用户喜好,做足用户体验,迅速在群体内部形成口碑。

人们从喧嚣的都市逃离到古镇,在老街的转角偶遇一场戏剧,在嘉年华中肆意青春,在戏剧市集中探寻神奇的集会......戏剧节所营造的文艺气息使普通游客也可以轻而易举地体验戏剧与艺术带来的魅力。戏剧节将“游客”与“观众”的身份融合在了一起,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与美好不期而遇。

(3)运营管理精细化

除了在地文化品牌的打造与人群市场的细分,乌镇精细化的运营管理模式也是戏剧节集聚文化效益的有力支撑。乌镇在景区全域实行了无线网络覆盖,以方便游客的上网需求;商业布局采用“一店一品”的模式,餐饮则由景区统一考核管理,价格公开透明,最大限度丰富游客的消费及游览体验;酒店与民宿的管理也做到了细之又细,让游客在住宿过程中感受到最原汁原味的服务。

乌镇在江南小镇的古朴外壳中填入了先进的现代生活,完备的基础服务设施与精细化的运营管理制度不仅为戏剧工作者提供了无忧的生活与创作空间,也为游客带来了沉浸式的优质服务体验。正如胡娜所说:“文化+ ”与“科技+”,共同造就了这样一个现代乌托邦。

结语

有人曾说:乌镇戏剧节只是基于乌镇市场发展的纯商业行为,但回顾乌镇戏剧节将近九年的发展历程,从戏剧展演到如今的国际性戏剧节,运营者并未将商业收益作为打造艺术产品的目的,而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艺术独有的品格与纯粹感,并以包容的姿态走出一条古镇与文化共荣的新道路。

乌镇以传统风貌作为戏剧节的承载,使拥有艺术节的小镇不再“古板”,也使拥有小镇的艺术节不再“高冷”。文旅融合的本质在于在充分考虑文化艺术深度的同时不断提取属于本土的文化内核,如此才能焕发持续的生命力。

期待你在乌镇遇见戏剧,遇见另一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