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后城市化时代”下的旅游发展

发布时间: 2022-12-29 来源: 环球旅讯

一切以需求为出发点、以科技为创新驱动力、以行业融合为突破方向,才能获得人们的认可,具有持久的发展前景。

旅游城市的发展类型

随着城市化不断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大幅提升,产生了大量的旅游需求。国内旅游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我国的传统旅游城市类型有古镇型、文物型、宗教型,例如北京、苏州、拉萨、西安、峨眉山等。景区类型的有山水型、山岳型、度假型,例如桂林、黄山、青岛、武夷山等。现代类型的有环境型、时尚型、购物型,例如成都、香港、澳门等。

我国的旅游城市第一类大多依托知名的旅游景区和景点发展而来,如苏州的园林,成都的春熙路,长沙的橘子洲头等;第二类就是一依赖当地特色的产品,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北京的烤鸭、潮汕的生腌等;第三类是依托景区作为后期服务的配套,如武夷山,秦皇岛,黄山等;第四类是城市本身就是优质的旅游景区,有先天的旅游优势,海南岛、厦门、青岛等都是这类的代表。

社会进程中的旅游收缩

(1)疫情影响,经济波动导致通货膨胀

2020年初的疫情爆发,全城封闭,旅游市场受到腰斩般的打击,社会大环境下行,在疫情前积攒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疫情的爆发如同一根导火索,引爆了当时中国畸形的地产经济,加上当时中美经济摩擦和冲突不断,中美两国的进出口贸易收到严重阻碍,“外循环”不通,经济就会陷入下调周期,商品少了,表现出来就是市场上物价提升,导致通货膨胀。当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成了燃眉之急,旅游这类第三产业的社交娱乐活动,首当其中被大众搁置抛弃。

(2)民众消费降级,储蓄意念提升

三年来的经济下行,让民众认识到了经济的脆弱性,和平年代下成长的我们,沐浴了太多党和社会主义带来的光辉,忘记了国际社会本来就是残酷且变化不断地。这次疫情不仅是对国内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让国民心理也是蒙上了一层阴影。由于此次疫情持续时间长,居民的隔离时间或者说反复的隔离周期导致了中低产阶级出现不稳定的0收入以及大量负债情况,再加上疫情期间物价上涨,国民负担越来越大。

人民币贬值,导致大家更加注重储蓄意识。消费降级的蔓延,致使原本有旅游打算的游客国外游变成了国内游、国内游改成了省内游、省内游换成了周边游、周边游最后就是在楼下小区走走、甚至干脆直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直接取消了旅游的打算。消费降级,储蓄意识的增加,还体现在大众对于市场的悲观预期,让大量民众蜂拥进银行提前还消费贷、房贷等各种贷款。提前还贷对个人是有利有弊,能降低负债杠杆,但是也降低了提高生活扩大生产经营的可能性,但从社会层面来说更多是会加重民间流动资金的减少的现象,导致经济不断恶性循环。

(3)地产环境受挫,房价下跌

长久以来地产就是我国的经济命脉,在中国地产蓬勃发展的那些年,大量的投资、银行的借贷盘活了市场,大量公司扩张上市,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国家有税收,公司有经营,民众有收入,那仿佛就是完美理想社会主义的尽头。但是地产不能无限的扩张,攀升不断的房价就是累在子孙后代身上的枷锁,是社会形态固化的标志。如此饮鸩止渴般的发展经济,确实会有虚假的繁荣,但是不能长久,当一个家庭六个口袋的储蓄投入的地产被刺破,和地产息息相关的旅游经济所受到的伤害自然不言而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4)资源优势减弱,审美提高

旅游资源的同质化已经是老生常谈,与其说旅游做的不好,不如说大众审美的门槛提高了。长白山的山峰屹立万载,从古至今;敦煌的古壁画刻壁千年,从未改变;黄山下的烧饼也流传了百年,代代相传。那些以前依靠各种旅游资源打出IP的城市景点,在这个时代已经无法依靠以前的资源再次享誉全国了,为什么?是山变矮了、画褪色了、饼不好吃了么?都不是,是那些百年前需要历经千山万水千难万险才见到的奇景美食,在现代科技环境下变得唾手可得,直达的飞机高铁、网上三维的实景地图、淘宝京东的购物让大众的麻烦变成了简单,也把游客眼里的热情改成了冷漠。

(5)人口下行,市场萎靡

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全国人口数据如下:2021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0.34‰。有学者悲观预计,2022年我国即将进入负人口增长率时代。未富先老,人口下行,带来的是全产业经济的收缩,如果说疫情爆发和地产破裂是对旅游市场迎面而来的一盆冷水,那持续下降的人口无异于是釜底抽薪。

新生儿少了,意味着结婚的男女少了,年轻人作为旅游消费的主力军都忙着“九九六、零零七”地赚钱,旅游行业又怎能朝气蓬勃呢?现在很多景区管理公司都在打造高端旅游,力求精致美观,把旅游定位放在富人群体,从而不断提高旅游消费的客单价。但是现实是我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富裕阶层必定是少数,况且旅游行业本身应该是大众化的,过度追求高端,只会把有需求的普通大众排除在外,自断根基。

维护旅游城市市场活力

(1)有的放矢,断臂求生

旅游市场不应该有“铁饭碗”,对于长期运营不理想的景区景点我们应该及时采取止损措施。往年许多滥竽充数,浑水摸鱼不符合大众口味的景区,依赖大环境的扩张存活了下来,在收缩下的城市环境中,这些不合格甚至有些有着独特的优势特色但仍然不收游客喜爱的景区,依旧可以斟酌考虑暂停甚至取缔。大众的选择从来都是用双腿进行投票的,旅游市场的精简化和优胜劣汰,筛掉一部分老鼠屎,或许就能拯救一锅大米粥。

(2)市场下沉,口碑为主

近年来,网红旅游打卡景点层出不穷,流量貌似成了救命的稻草,有些景区搞噱头、弄古怪、标新立异的做法引来流量只能解一时之渴,有些德不配位的景点,本身竞争力不够口碑不行,引来了流量,却让游客满怀期待而来无比失落而去,反而会让景区口碑迅速下滑,这样一锤子买卖不仅让景区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还伤害了其他类似的优质景区的形象。

(3)产品更迭,带动旅游

好比再美味的佳肴,天天吃也是会腻一样,旅游产品也是如此。再美丽的景点,失去了产品的更迭和交替,不可避免会走向衰弱。产品的迭代是需要发掘当地文化、民俗、景色等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或者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呈现在大众眼前,保留部分的神秘感和新鲜感,引人入胜,让来过一次的游客不仅仅是单纯的打卡,而是来了一次想下次再来,甚至带着亲朋好友再来,这才能让景点的人气长久不衰。

(4)端正心态,静待时机

三年的疫情,对国民的心理造成的阴影是不可磨灭的,即使疫情完全结束,各行各业由于疫情的耽误,时间成本的浪费必定要加班加点地补偿回来。最重要的还是民众对旅游消费的心理的恢复,这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摘掉脸上的口罩很快,要等大众摘掉蒙在心理上的“口罩”需要循序渐进。对企业来说,整合现有资源,静静蛰伏,静待时机到来,在日后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市场中,把握好机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做到与时俱进,实现自我升华,才是真正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