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十万字《应知应会》在冬奥服务团队传播

发布时间: 2021-12-20 来源: 中国旅游集团所属北京广安门维景国际大酒店  杜瑶

我叫杜瑶,北京广安门维景国际大酒店前厅部经理,现在冬奥服务保障团队担任超级居服经理。  

——2008年的遗憾,不再重现

从小在胡同长大,喜爱足球,每每听到国旗升起、国歌响起,都会激动无比!

2008年北京奥运会测试赛期间,每当在电视里看到中国国旗在赛场上冉冉升起时,我都会流下激动的眼泪,特别希望能够近距离感受中国健儿在赛场上拼搏为祖国争光的那份荣耀,于是萌生了当奥运志愿者的想法。当时我得知集团承接了北京奥运住宿接待任务,就咨询领导是否可以参加奥运支援工作,但因我报名太晚错过了机会,顿时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一度因此影响到了工作状态。后来在领导们的关心帮助下,我逐步调整心态,再次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这些年我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虽然现在我还不是共产党员,但我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完成各项工作。

今年4月,当我得知中旅酒店承接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住宿接待工作的消息时,激动万分,想着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奥运服务梦,弥补13年前的遗憾了。我时不时地跟酒店打听,什么时候可以报名,我要第一时间报名,绝对不能再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6月份,支援冬奥报名工作一启动,我就迫不及待地填写了报名表,甚至都没等告诉父母妻子一声。9月15日,我踏上了开往崇礼太子城的高铁,怀着激动的心情,沿途用手机记录我即将开始的冬奥服务之旅。

——编辑《应知应会》,从十万字起步

一开始,驻村工作人员不多,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从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岗位聚在了一起。虽然大家都是专业的服务人员,但赛会服务和酒店服务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如何快速融入冬奥服务工作,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探讨,我们决定从如何让大家更加了解冬奥,更加理解冬奥服务入手,做一本小百科似的工作指引,结合“培训+实干”的模式,引导大家快速适应冬奥服务的要求。说干就干,在住宿组负责人的支持下,我和几位同事着手开始了《应知应会》的编制,临时办公室和宿舍成为了《应知应会》的编辑部。

张家口村设有多少服务中心?如何为代表团办理入住?餐饮具如何消毒?人员的防疫措施有哪些?……我们推演了各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标准。张家口赛区竞技场馆包括哪些?冬奥村可以接纳多少运动员和随队官员?冬奥吉祥物象征了什么?……我们设想了与运动员交流的话题和场景。公共区域有人滑倒怎么办?跑水怎么办?有人大声喧哗怎么办?……我们也就很多突发情况提出了解决方案。连续数日我们挑灯夜战,结合各自的专业经验,把相关情况分门别类,一一落笔,不到3天时间,初稿就诞生了。

《应知应会》提交后,领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指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用最简洁的语言把步骤说清楚,如何用最准确的文字把标准和规定说明白,要让员工能够记住,遇到突发情况可以迅速想起来、及时应对。也是在那个时候,我认识到我们做的《应知应会》是非常有意义的。其中的每一条要求、每一项提醒,都有可能第一时间帮助一线员工及时妥当的处理问题。经过了领导的指导,明确了改进方向,我们从使用者角度出发,一次次的推演,一遍遍的修改。经历了很多漫长而又难忘的夜晚,近10万字的《应知应会》终于投入了使用。每当听到新入村的同事夸赞着《应知应会》多么的好用,我都感到特别自豪,也更加读懂冬奥服务的意义。

——倾情奉献的背后,是满满的理解鼓励

回想起来,两个多月前义无反顾扎进了冬奥服务工作中,多少感觉有些对不起父母妻儿。我是先斩后奏,报了名才跟家人说的。因为妻子平时工作繁忙,孩子的学习主要是我在辅导,这一去就是几个月不在家,怎么跟家里人说,他们会不会理解,在跟他们说之前,我犹豫了。报名当晚回到家,我跟妻子说了支援冬奥的事儿,她一开始没多说什么,我心里打鼓以为她不同意,过了好一会儿才知道她是在估算我要离家的时间,以及我需要带多少药品进村。我有痛风的毛病,她叮嘱我一定要注意饮食,以免去了村里痛风犯了都没人照顾。我松了一口气,跟父母通话,他们除了叮嘱我要注意安全、注意保暖、照顾好自己,没有一句埋怨的话。进村第一天,我就跟父母、妻子“报告”了在村里的工作、生活情况,他们又是一番叮嘱,让我好好工作,全力以赴,不要有后顾之忧,听着这些朴素的念叨,我顿时觉得虽然分隔两地,但我们的心都是在一起的。

驻村两个多月,我和同事们编辑了应知应会、员工手册、岗位职责、服务指南、培训计划、工作方案、应急预案……每日组织六中心人员进行培训,对志愿者学生进行线上培训,对六中心进行踏勘巡视……我们每天都在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冬奥服务,虽平凡,但充实;虽无华,但骄傲!